雄伟的长城脚下,美丽的妫水河畔,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内花红柳绿,生机盎然。
这是4月26日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马晓冬 摄
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900多万人次游览……一年前开幕、持续162天的绿色盛会,究竟留下怎样的“绿色遗产”?带给北京乃至中国怎样的影响?带着一系列问题,新华社记者进行了采访。
“我希望,这片园区所阐释的绿色发展理念能传导至世界各个角落”——一年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重要讲话,向全世界发出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从暮春到金秋,在历时5个多月的会期里,300多种中国特有及珍稀濒危植物在中国馆内登台亮相,2019世界花艺大赛等7大国际竞赛在国际馆内持续举办,3200多场次文化活动让人应接不暇……游客们穿梭于展馆展园之间,欣赏奇花异草和园林花卉文化,领略园艺之美、生态之美。
“盛会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永恒的记忆,绿色发展理念传导到世界各个角落,我想这就是世园会最大的遗产。”北京世园局总工程师、北京世园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兰年说。
运用生态草沟进行雨水收集,场馆建造遵循绿色低碳原则……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生态优先”理念贯穿北京世园会各个环节。
“我希望世园会园区能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宣传、展示与交流平台,作为一种‘绿色财富’长久保留下来,让更多中外游客去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负责北京世园会福建园建设运营的福建省林木种苗总站二级调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璋说。
他的愿望,将逐步变成现实——中国馆计划打造成生态文明展览馆,全面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国际馆将承办国际会议、相关展览、沙龙讲座等活动;中华园艺展示区、世界园艺展示区的特色精品园艺建筑将进行局部改造,形成“永不落幕的世园会”核心展示区;妫汭湖将在冬季建设户外冰场,开展群众娱乐和冰上项目培训……
张兰年介绍,园区在转型升级绿色空间方面,突出了自然生态和园艺植物户外体验主题,开展文化、体育研学活动,比如打造国家级青少年生态自然研学营地,将生活体验馆升级改造为研学团体的大本营。
世园会的举办,使延庆这个山区小城的现代园艺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在园区周边,一个集园艺科技研发、生产示范、会展交易、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园艺产业集聚区正悄然兴起。
这是4月14日在北京延庆拍摄的首农集团鲜花繁育基地。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在延庆区大庄科乡,一棵棵不起眼的香草成了当地的“富民草”。当地已建立了香草种苗育苗基地、金盏菊手工皂及精油的加工生产线。2019年,全乡参与香草产业务工人员收入和土地流转收入150多万元。香草产业不仅覆盖了大庄科乡黄土梁村、沙门村等13个村,还延伸到延庆的9个乡镇。
这是4月14日拍摄的北京延庆一家公园的景色。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版权所有:新时代智库:内蒙古新时代经济发展研究院
备案:蒙ICP备18004773号-1
公安备案号:15010202151149
技术支持: 新时代智库:内蒙古新时代经济发展研究院
邮箱:18647119888@w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