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内蒙古生产力空间布局之思考

来源:杭栓柱      发布时间: 2021-03-01 14:45:03     浏览次数:1485次

image.png

自治区政府参事、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战略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杭栓柱


       根据内蒙古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通过调整生产力布局,推动全区空间治理实现历

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路子,促进各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互补、

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载体的根本要求,是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迫切需

要,是实现全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各级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是适应我国区域空间结构深刻变

化的战略选择。

       内蒙古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需要从四个层面来展开,画好“棋盘”,然后精准“落子”。

  1.从全区布局总体看要实施“两沿”布局战略

       需要寻找新的理论支撑。按照“点轴”开发理论,优化内蒙古整体生产力布局应以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为轴,以沿河沿线重点城镇为点,在内蒙古形成从东到西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经济隆起带,推动全区人口、生产要素要向点轴区域的中心城市配置,实现大规模的城镇化和工业化,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产业相对集聚发展,资源实现集约高效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即实施“两沿”布局战略。

在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点轴式重点开发地区外的广大区域,要推动人口的收缩、调整、向外转移,发展特色经济和生态经济,以提供农畜产品和生态产品为主,点状开发地下资源,强化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形成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在全区范围内真正推动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

  2.从区域空间结构看做好“两带、一廊、一区” 生产力区划

       在内蒙古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从东到西“点轴”开发布局的“两沿”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区域布局,重点做好“两带、一廊、一区”生产力区划。

      “两带”之一是沿黄河经济带  

该经济带是自治区各种资源组合条件最好、产业基础较为完善、经济密度最高、文化底蕴深厚的发展带,也是内蒙古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核心区。未来,要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新的战略的重大契机,把沿黄经济带建设作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抓手,作为实施城市群的重要载体,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区域,统筹考虑沿黄经济布局和生态保护,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沿黄经济带建设,蓄积绿色发展新动能,推动沿黄城市形成错位分工、协同发展的格局,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建设生态优美、经济协同、市场统一、要素集聚的自治区的“金腰带”。

       “两带”之二是赤峰通辽经济带

赤峰、通辽从地缘上看是邻居,位于西辽河流域或覆盖范围,均属于人口大市,经济总量在全区分别排在第四、第五位,基础较好。两市有色金属、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资源型产业发展特征突出。为此,要本着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总要求,加快谋划和推进赤峰通辽经济带建设。

一方面,从关键环节入手,从重点领域突破,引导赤峰通辽地区按着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去谋划合理的空间布局、协作的产业体系和共享的基础设施,促进区域总体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打造高铁经济带,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的经济带。

      “一廊”,即黄河内蒙古段“几字湾”的八百多公里生态廊道

黄河流域八百里生态走廊,覆盖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文化旅游走廊最长,覆盖面积最大,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综合性自然资源组合最好,草原文化、农耕文化、西口文化、河套文化、敕勒川文化、红色文化和各类宗教文化最集聚的地区,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未来,修复黄河生态环境,建成黄河生态廊道和黄河中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要摆在主要位置。

      “一区”是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山脉及覆盖的北部旗县,构筑起从东到西的万里生态廊道和生态功能区

这个区域国土面积所占比重超过全区的70%,人口不足全区的30%,经济总量不足全区的10%,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区、生态脆弱区,也是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该生态功能区所覆盖的旗县,要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治理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逐步弱化乃至取消现有的经济功能和经济管理权限,并对该区域的工业园区进行大幅度的整合、拆并、取消。随着对万里生态廊道和生态功能区覆盖旗县功能的调整,相应的就要对现行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首先要作出适应性改革。

 image.png

未来,修复黄河生态环境,建成黄河生态廊道和黄河中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要摆在主要位置。

( 图为黄河十四份子段,由托克托县委宣传部提供 )

  3.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看布局打造一群、一市和多圈

按照地缘特点、资源要素互补和主体功能定位,应布局打造一群、一市和多圈。

      “一群”,即呼包鄂乌巴城市群

在构建呼包鄂城市群基础上,按照城市相邻、距离较近、资源配置高效、要素组合优化的原则,进一步向东、向西扩容,将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淖尔市纳入城市群,形成呼包鄂乌巴城市群。构建生态优美、分工明确、交通一体、沟通顺畅的经济发展核心城市群,构筑呼包鄂乌巴——京津冀高铁经济走廊。

      “一市”,即在赤通经济带上培育形成一个人口超过200万的中心城市

赤峰、通辽两市地缘相近、产业集中、人口集聚,城市建设基础较好、规模较大,有基础、有条件培育一个东部区域性大型城市,辐射蒙东、辽西、冀北。以该城市为中心,推动大产业、大交通、大水利、大开放、大文旅和大生态建设。

     “多圈”,即加快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推动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促进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应布局以海拉尔、乌兰浩特、锡林浩特、乌海等为中心,打造若干个以生态旅游、口岸经济、产业转型、绿色农牧业、特色林业等为主要经济特征的都市圈,加快形成点状分布的集中集聚都市圈经济增长极。

  4.从旗县布局看要对发展和功能定位有所调整

       还应以旗县为基本单元,进一步细化区域政策。借鉴德国“分散型集聚”的城镇管控模式和网格化治理方式,通过对自治区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大方向的调整布局,各个旗县域单元的发展定位和功能定位都要有所调整。每个旗县均要合理划分成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并编制空间规划,严格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管控,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合理进行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城乡区域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区域之间人口自由流动,优化人口城乡区域分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版权所有:新时代智库:内蒙古新时代经济发展研究院  备案:蒙ICP备18004773号-1 公安备案号:15010202151149

技术支持: 新时代智库:内蒙古新时代经济发展研究院

邮箱:18647119888@wo.com.cn
新时代智库:内蒙古新时代经济发展研究院
微信